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今天在该部发布会上多次提到企业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他甚至透露了一个极端案例: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检查时发现,居然有企业把DCS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程序都改变了,表面看,数据完全没问题。执法人员从企业的产量、用水、用电量情况反推,才把造假证据做实。
今年以来,黄润秋以“四不两直”方式对河南省平顶山、许昌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等地企业污染治理情况开展突击检查,都发现存在企业弄虚造假行为。
赵群英分析,一些生产企业为逃避执法监管,铤而走险。在持续执法高压态势下,一些企业自身环保意识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为了逃避执法监管,伪造生产台账,通过各种手段篡改在线监测数据。
还有部分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生产企业逃避监管,投机取巧。为承揽更多业务,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主动或被动地帮助排污企业“想招数”“出主意”,通过修改仪器参数、植入造假软件等手段伪造达标数据,逃避行政处罚。
目前,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已经成为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数据造假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隐蔽。
赵群英介绍,在采样和预处理的环节,常见的有采用遮挡、堵塞等方式干扰采样环境,将污染物绕过采样口排放,破坏、损毁采样设备管线,更换或预处理监测样品等。相较而言,这个环节的问题现场检查比较容易发现。
而仪器分析环节的造假手段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要专业能力强的执法人员才能够把这个查出来。常见手段有改动仪器设备运行状态,修改设备参数,植入遥控、模拟等造假软件。
在数据传输环节,常见的违法手段是修改数采仪接收数据量程,破坏通信线路,衰减传输信号,影响传输设备等。
他还提到,部分基层执法人员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场执法需要,同时,现场执法快速监测等设备缺乏,尤其是基层配备严重不足,工作受到制约,一些本该及时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
“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达标,不能只看自动监测数据,而要综合判断,包括检查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用电、投药量情况等,这样使得企业就不能造假。”赵群英说。
赵群英表示,要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加快推动执法检查技术指南的制定,以“零容忍”态度保持打假高压态势,露头就打,同时不断完善正面清单,引导企业守法。
来源:https://www.sohu.com/a/692584725_119038?scm=1102.xchannel:1588:100002.0.1.0~9010.8000.0.0.6662&spm=smpc.channel_258.block8_93_Qq9dRe_1_fd.7.1688044841303YljRR1b_1090
图片来源:p9.itc.cn